百家乐·官网(中国)登录入口-网页版中画幅胶片相机相对于数码全幅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4-02-21 22:21:37

  百家乐平台我觉得说中画幅与数码全画幅的优势在哪里,不如说胶片中画幅的特点更准确一些。

  首先就是胶片本身的特点。色彩还原,影调自然的过度,这些都是胶片自身独有的特点,拍摄数码还是有所不同的。很多人说我数码全画幅都6000万像素了,拍摄清晰。那么你拿一枚f1.4的镜头,用f1.4拍摄的时候,6000万像素还是优势吗?如果你回答还是锐利清晰,那就比较有趣。

  是的,数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的,但拍摄照片的清晰是与最终展示相关的。我拍张6x9的反转片,拿在手里看,在观片器上看,投影看,数码很多情况下还做不到。我就放印20寸,挂墙上,胶片中画幅的解析度完全就够了。我根本不需要在电脑屏幕上放大放大再放大。除非你就要拿放大镜,鼻子贴到照片上去诡异的看。这个场景自己脑补就好了。

  另外胶片是冲洗中有肩部的特点,高光和暗部曝光的平衡结合拍摄和冲洗和暗房还是有很多特点数码全画幅一直都在模仿这些特点。

  当胶片拍摄哪怕是645的底片,只要知道自己最终放印的大小,那么影调的过度几乎是无极的。因为底大。

  胶片影调的过度有种奶油般的自然。加上大一些的底,这种过度更容易体会出来。当到了6x6以后,颗粒其实已经很不明显了。有种说法是现代胶片追求的是一种数码的感觉。从所谓的清晰度来说是的,但从影调来说却不是。其实光比侧逆光如此之大,很多地方必须是过曝的。那么这些过曝在胶片中画幅里并没有完全的一片白,还是有很好的自然过度。

  这张645的照片,放大到了20寸,加上装框,一面2米左右的墙面可以很好的压住。而暗部细节层次的曝光,以及窗外9区高光的细节也可以保留,关键是放印后整体的颗粒感均匀。我也尝试用135胶片拍,结果颗粒比较大,细节记录不足。

  这台富士GS645s也就2000千还是3000千?可玩性极高,体验摄影不必要下定决心,慢慢拍就好了。其实胶片时代你去图片社拿照片,那些干了几十年专业的老师傅会告诉你,照片不错,full of details 细节丰富。真的很少说,我噻很锐呀。这很多原因是画幅决定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底大让影像过度更加从容。中画幅还不仅仅是645,还有6x9呀。

  也有很多人说,一切的一切都是扫描和数字化后期决定上限。其实并不然。一张69和646的照片哪怕用2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翻拍,出来的图像与2500万,6000万像素相机出来的影像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信可以自己试试去。

  到了6x9就不仅仅是底大清晰,细节丰富这些,还有底大带来焦段带来景深变化的影响。在相对长的焦段内控制景深从而实现影像的特点,可能数码全画幅你只能看了胶片6x9作品以后去ps了。能否p的出来?没见过怎么P呢?电影公司也要影像参考库,那可是一个大团队。

  很多照片对着屏幕还是很难体会的,当你放大后也许你真能体会一些细节带来感受的不同。

  所以拍摄者在拍摄的时候已经要清楚你自己最后的图片是拿来干嘛的,要放印多大?观看距离多远?是要上杂志?书桌上摆张孩子的宝宝照?户外擎天柱广告?户外候车厅广告?展览馆?现代摄影展?挂家里?你的墙面多大?

  我不大愿意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去谈论所谓的优势。为什么呢?摄影器材是为我拍摄服务的。了解特点,选择适应的就是最佳解。

  当然在便捷性,清晰度刚性需求领域(大幅灯箱作品)比如机场的超大幅过道,这些就别考虑什么中画幅,甚至大画幅了,直接考虑现代数码顶尖的像素机吧。但选择器材还是先想明白自己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的商业领域已经数字化了。而且全画幅基本也是主力机种。有部分产品拍摄还需要用数码中画幅。这方面胶片中画幅没有什么优势。

  但如果你需要很多细微的感受,说实在话也不是什么玄学,还是很有特点的。它的特点不仅仅来自于画幅还来自于胶片。我经常看见有人说,现在数码都能模拟。其实关键不是现在数码都能模拟与否,而是你自己能否模拟,你的模拟靶位在哪里?拍摄和后期的过程是什么?我们个人的选择是什么。

  最后说一下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玩中画幅胶片是为什么?我想主要还是画质不拉垮,同时拥有胶片及画幅带来的特色。而我玩胶片中画幅的原因呢?说起来很简单,不想每天工作全部是数码环境,回家一爱好又搞成了一个工作。可以慢慢放松的玩,享受过程。偶尔还有惊喜。另外周边一堆大神,资源不可浪费呀。每年我也就放印10张大面幅的照片,玩嘛,还有大画幅对吧。

  兔妈的,昨天废了几张大画幅。今天6x6刚冲洗出来有惊喜也有错愕。多有趣。就像写毛笔字,写下去了就写下去了,不像打字。我们也不能说毛笔字比打字有多少优势是吧。

  这个问题挺有趣,我玩了20几年摄影,胶片的135,120,更大画幅的相机都玩过,现在家里堆积的以前拍摄的各种反转片,底片一大筐,某一年静下心算了一算,胶片上这10几年大概花了近10万,摄影设备差不多30万,这些胶片时期的设备现在变卖的线的价钱都不到吧。

  先说结论吧,中画幅胶片相机对于玩家,没有什么优势,只有各种设定了难度的关卡,迎接那些喜欢练级打怪的。当然,装逼犯可能更多,中画幅使用的感觉,使用时的范确实与数码快餐有点不同,小白至少是玩不转的,装逼犯通常是有点技术或者摄影知识的,中画幅胶片机刻意迎合他们的与众不同。

  现在存世的中画幅胶片相机毫无例外,都是停产超过10年以上的东西了,大部分相机可能比玩家的年纪都大,这些相机设计上就不大可能有什么先进的性能,甚至于非常原始,有个别的电子化程度较高的胶片机,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甚至自动聚焦的功能,但是绝大多数中画幅是手动功能都不一定完整的半残废。

  比如闻名遐迩的哈苏,哈苏是胶片时代的经典,即便现在玩,也不是一两套顶级数码的价钱就能玩得起的,哈苏的功能性能非常原始,绝大多数的哈苏没有测光,你拍摄时不另外带个测光表的话,就请带个数码相机先拍一张打个样把,哈苏500系的单反相机,大多数机身连反光镜自返都没有,简单地说,你取景好,一按快门,除了巨大的哐当一声外,还立刻眼前一黑,取景消失了,必须要卷片上弦,取景器才会恢复;哈苏用片盒,要插挡光的豆腐刀,操作不熟悉的马大哈,很有可能出门卡擦卡擦,吭呲吭呲半天,结果忘了取豆腐刀,一张都没拍上.

  中画幅相机就是这样的原始,你使用的话要先熟悉和接受他的原始,才能有效地用起来,不过正因为它原始,所以它往往会逼迫你养成一些好习惯,比如拍照片必须上三脚架,虽然现代数码有强大的防抖和高感,已经不太考虑三脚架的必要性了,但是中画幅手持就是开玩笑,三脚架就是半条命;比较原始的复杂的操作过程确实有一些装逼犯喜欢的仪式感,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复杂的操作过程确实能让人拍摄慢下来,花更多时间观察取景和思考照片的完成结果,不像数码无脑按快门,有利于一些人从摄影小学生往中学生方向发展,当然,这些发展99%最后都变成老法师。

  至于跟你谈中画幅的画质,解析度,过度层次这些,都是脑子中毒拒绝学习的老法师,数码技术早就在这些方面碾压中画幅了,特别搞笑的是,现代彩色胶片拍摄完了为了获得一张照片,还不得不去数字化,因为已经没有直接彩色放大的工艺和设备了,都是数字化扫描,或者电子分色扫描,然后和数码相机的照片一样PS再打印成照片了。坚持自己玩黑白冲洗的,我尊重你的选择和坚持,黑白还有几丝自我坚持的韵味,虽然也完全能被数码所代替,但是数字化过于简单获得后期处理的能力会毁掉很多照片的层次,过度等等,但是获得一张好照片的概率要大了很多,患得患失把。

  中画幅相机也要分类的,不能换镜头的,古典皮盒折叠机,这类机器除了一些低档的国产货,其他都是比你爷爷年纪还大的古董,虽然通过清洗,维修,还有一些能用,但这类机器收藏的意义大于实用,皮盒折叠机在上世纪10-30年代曾经流行一时,最为主流和知名的是zeiss ikon,从645的,66的,69的都有,通常搭配蔡司的天赛镜头,基本都有黄斑对焦,不过这快一百年的东西,黄斑还有多准天知道,镜头如果无霉无花,拍摄黑白倒是还很锐利清晰,影调也还算OK;皮盒机里还有英国,法国产的,这类机器水平差不多;皮盒折叠机里最高档的是福伦达,福伦达那个时期是蔡司的高端品牌,它的产品里也分档次,使用skopar镜头的是档次稍低的入门型号,极为清晰锐利结构类似于蔡司天赛,heliar镜头光学结构升级,是福伦达的独家招牌,成像柔中带利,影调特别丰富,非常适合拍摄人像,这是三十年代好莱坞最钟爱的人像镜头,最高级的皮盒是比较后期的bessa2,特制的APO lanther镜头黑白彩色双绝,这个机器状态完好的价格不便宜,属于收藏级产品,由于镜头太优秀,好多这个机器的镜头被单独拆卖掉,这导致这种机器更加稀少。皮盒机国内80年代以前上海生产了海鸥203,镜头3片3组柯克式的,没有玩的价值和意义,即便功能完好,超过30都不值,和双反的海鸥4B同一种镜头,比起上面说的蔡司伊康,天差地别;二战前日本有些折叠皮盒机,都是仿制德国产品的,性能有差距,质量参差不齐,和战后日本相机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比国产的还是好点。皮盒机现在用大多属于瞎子摸象,很多对焦不准了,要肉眼估焦,没有测光,也要测光表或者数码机提供支援(有点脱裤子放屁的感觉)。

  不能换镜头还能值得一玩的,主要是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双反相机不得不说禄来这个牌子,这是一切双反的神,德国的禄来发明创造了双反,拥有一流的质量,一流的光学水平,使用上也较为简便,震动小,噪音低,是40-60年代最流行的机器,禄来的产品谱系里,光圈2.8的比3.5好,GX 最新,F系列最主流,2.8F是YYDS,这里面有蔡司和施耐德两种镜头的,各有特色,都很牛逼,不过这样的机器怕是也不便宜,光圈F3.5的禄来3.5F产量很大,是最主力尖兵,也非常值得用,它的蔡司普兰纳是120中最好的镜头之一;较低端的还有E系列,和更早的一些入门级禄来柯德。双反日本的仿品中,美能达是做得较好的,而理光则是普及的大路货。国产的双反只有海鸥4A勉强值得一用,其他的4B等都可以卖废铁了。

  还有一些固定镜头的旁轴机器,大多是富士的,645,6X9,这些相机比较新,质量比楼上哪些古董要可靠多了,可任意随便选择。

  旁轴120中也有一些可换镜头的,比如玛米亚6系列,7系列,勃朗尼卡645RF,这些机器都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发的,配套镜头光学质量一流,重量轻,可用性非常高,可惜产量都很低,价格都比较贵。

  还有些超高档的机器,比如瑞士的alpa,只要沾到瑞士就牛逼了,一块机身就是个铝片就敢卖你12万,牛逼吧,这机器要啥没啥,对焦靠估,没有测光,镜头买施耐德或者罗敦斯德的,片盒linhof的,不过贵就一个字,没有理由。

  一流机只有哈苏,哈苏分为500和200两个系列,500是镜间快门,200是焦平面幕帘快门,基本上市场上是只认可500系列,从最早的500C,500CM,501,到最后的501CW,产品更新并不太多,相互间差距也很小,始终都是一副很原始的状态,但是这玩意上月球,下深海,胶片时代绝对是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神,哈苏的神奇靠的是蔡司的镜头,蔡司镜头前后也有C时代的白头,单层镀膜头,主流的T*镀膜头的差别,哈苏正方形的6X6底片一定要把底片上两个小缺口留下,那是哈苏的秘密印记,是牛逼和装逼必备的签名。哈苏晚年被香港代理石利洛洋行收购,最后卖给大疆,镜头也不再使用蔡司了,于是脱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很是衰落了一阵,不过最近的哈苏一门心思专研数码,使用富士和腾龙制造的镜头,有点重新复兴的样子。

  双反禄来封神,但是单反禄来就拉跨了,其实禄来单反电子化道路走得很不错,6000系列自动化了很多功能,配套的镜头有自产授权蔡司镜头,和施耐德镜头,都有一流光学素质和德系镜头特有的层次和色彩表现,在二手市场,禄来比哈苏便宜多了,其实比哈苏更值得玩,它主要的问题是它的电池是个很坑爹的设计,现在已经停产几十年了,必须改造才能使用,禄来6000中SLX是入门和6001差不多,6002有可换后背,6006就有光圈优先了,6008是集大成者,有自动曝光,AF型号还能自动对焦。

  一流机里还有很少见的contax645,这个机器是比较晚出品的,能自动对焦,蔡司镜头,日本京瓷生产,性能一流价格一流,光学能力一流。

  pentax在中画幅里可以被称为日本旗帜,机械质量和光学质量都很优秀。他有67和645两个系列。

  pentax67一共生产过3代,第一代叫6X7,像一个巨型135相机,不能反光镜预升和反光镜自返,所以没有玩的价值,第二代叫67,是风光使用最为广泛的机器之一,第三代叫67II,少量的改进和自动化功能;67和67II都很适合现在玩胶片的童子们上手,操作基本和135一样,底片大,成像质量一流,价格还真比较便宜,甚至可以手持拍人像,品尝120远超135全副的背景虚化和空间感;

  645生产时间很长,是645手动对焦机器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机器,电动卷片,自动曝光,眼平取景等等都具备,镜头A系列,90年代生产了645N,有自动对焦功能了,自动化程度和现在的数码机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用胶片还是CMOS而已。pentax645是非常值得胶片玩家入手的,功能正好介于自动化和手动化之间,可用性高,也能有中画幅琢磨技艺的时间,底片也足够大可以提供优秀的画质,一卷120拍摄16张,经济型也比较好,非常接近用胶片的135机,宾得的镜头都具备非常好的光学质量,黑白,彩色都没问题,都有多层镀膜,是非常有价值的,关键是二手市场量比较大,价格也比较低。

  玛米亚和富士其实比较冤,它有很多产品其实是可以归属于二流的,但是总体看来,这两个牌子要么产品单一缺陷严重,要么品质不够均衡。

  先说富士680,一个120机器,设计的巨笨重,几乎没有人把它背出摄影棚,价格也很贵,非常小众,虽然有一流的成像质量,但应用方面太坑;

  玛米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品牌,比如旁轴的M7具有120中最牛逼的光学性能,也有RB67简陋的可怕的产品,玛米亚也是有67和645两个系列的产品线年代中国大大小小的婚纱影楼,在佳能5D2出来之前,这就是影楼标配,玛米亚也靠着中国影楼的旺盛购买力,在那个年代过得非常滋润,但是RB67设计结构极为简陋,功能简单的直追120单反的祖宗,粗笨而结实,RB系列的镜头不通用于玛米亚的下一代67产品,镜头光学水平也比较一般。但是玛米亚的RZ67是新一代的67产品,这个机器是玛米亚真正的水平代表,镜头性能和机身设计都有长足的进步,可惜市场接受度反而低,销量不大,二手市场寥寥,RZ67是可以进入二流队伍里和宾得67一较高下的(赢面还比较大),RB67不太建议玩家入手,RZ67就看价格吧

  玛米亚645也有点良莠不齐的感觉,他前后也生产了好几代,645,645S,645AF,到后来数码时代的利图;手动时代645,645S,相机功能上走模块化积木式,但是功能组合稍显麻烦,手动对焦系列的镜头中有表现不错的,也有很一般的,到645AF这一代机身和镜头就走上二流队伍了,二手市场上以手动的为主,凑合能玩,如果便宜的话。

  勃朗尼卡是个很矛盾的牌子,这个牌子其实在120中是日本生产最早的一家,勃朗尼卡在国外销量也比较大,价格定位上也差不多是同类中最便宜的;勃朗尼卡不像宾得和玛米亚还有135产品,它特别专注于120产品,最早是仿制哈苏的1000F(120单反的祖宗),生产66的产品,后期也扩展到67,645的产品也是唯一拥有645,66,67单反生产线的品牌。

  勃朗尼卡的67前后其实有GS和GS1两代,但是市场上基本只见过GS1,GS1在勃朗尼卡家族中其实是属于很后期的产品了,所以机身和镜头设计相对完善,GS1的配套镜头光学质量好于玛米亚RB67系列,但是低于宾得67和玛米亚RZ67,不过由于67的画幅往往放大率比较低,所以影像质量也没有太大问题,勃朗尼卡的积木式设计玩起来有哈苏的感觉,67画幅可以更换后背,后背有67,66,645等多种规格,甚至还有135的65X24的宽幅后背,玩法很多种,在欧美市场上是仅次于p67的产品,因此 二手也算常见。

  勃朗尼卡66就是个比较长的系列了,它从最早的仿制哈苏1000的焦平面快门的产品开始生产了S,S2,EC三代,然后转入使用镜间快门的SQ系列,生产了SQ和SQ-A两代;勃朗尼卡S,S2生产时间比较早,大概在60年代前后,这个时候相机厂家规模小,委托日光给他们生产配套镜头,这一代产品虽然配套是nikkor,但是因为镀膜等原因,和后来名震四海的尼可尔镜头还有点差距,也属于尼可尔高反差,低解析的设计,由于价格只有哈苏的1/3到1/5,在美国市场还是颇受欢迎;由于看到哈苏500系列获得巨大成功,勃朗尼卡推出了自己的66的SQ系列,也主打哈苏的下半身市场,不过由于尼康不愿意生产镜间快门的镜头,这一时期,波浪尼卡的镜头全部转为自行生产,或者委托更小的工厂待产,自行组装,这一时期是勃朗尼卡光学水平最糟糕的时期,镜头质量普遍水平偏低,一直到90年代,重新委托腾龙代为生产,光学水平才有所恢复。SQ和SQ-A差别并不太大,升级不多,不过买新不买久,二手还是考虑较新的更理想一些

  提到中画幅胶片的好处,大家都会说起来的第一个就是,底大支持印出大尺寸画质细腻的片子。这确实,不过这个优势正日渐被数码摄影所消减,对于严肃的数码摄影师来说、接片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多少还是麻烦)。

  但我认为它的核心优势还是第二项,它作为胶片的属性。尺寸大了只是让它能做到很大面积的精致;而这个精致的本质,是胶片带来的影像质感。

  恁老些玩摄影的,从老法师到小清新,往往都是各种表态对胶片“味道”的赞赏;明明使的是数码相机,拍出来却还要在电脑上使劲折腾出一种“胶片味道”,而类似于富士这样的擅长把直出JPG搞得象胶片的机器在近年大受欢迎……这还真不是简单版本的跟风或者装,它真正的底座是,全人类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照片就是胶片质感”的视觉训练;被教育这么多年的结果就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好的摄影就应该那种感觉,影调就该是那样、色彩就该是那样、层次就该是那样,才叫好看。也正是因为如此,短短二十年的数码摄影器材,打从一开始就是奔着模仿胶片质感去,谁模仿得更像、谁就更受那些“有经验”的摄影师追捧。

  摄影就是这样一个人类发明并积累的学科,历史已经演进形成了一套审美标准,那种“胶片质感”是它的审美标准的基座之一。业内人士不说了,就是纯业余的各位观众,也已经对此形成了视觉习惯。完全讨论“照片”这个东西的实用意义的话,数码其实比胶片更有利于“还原”现场视觉,同时创作空间和便利性都远超过胶片。但摄影何尝只是简单地“真实还原现场视觉”呢?摄影是个文化,它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轨迹,有传统有历史沉淀、有变革有发展;而大众对它的认知也是不断被教育的,好奇的同时、有惯性也有惰性。人类一百多年攒下来的摄影文化,其中最影响到最大多数民众的,核心的技术基础就是胶片。

  当然,时代还是不同了。虽然今天很多“成熟”的数码摄影师仍在努力把数码照片拍出胶片质感来,但很多新生代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胶片摄影的审美基础、就是看着数码照片长大的,对胶片审美标准已然无视。现在他们的片子往往被老师傅们鄙视,但再过得若干年,也许他们就会成为主流,并基于数码、而形成一套新的审美标准,确立一个新的关于“精致”的定义。

  ——对于绝大多数玩家而言,个人建议是,就别去琢磨什么优势劣势了,不如去琢磨自己到底更有兴趣折腾啥。胶片和数码,两种不同的折腾法儿,各有各的乐趣。

  几千块就能买到全套的6x7、6x9,画质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好,比全幅数码差不了太多。以业余爱好者的拍摄量,加上胶片成本仍然比数码便宜许多。

  关于大画幅、中画幅、全画幅专业器材的知识和教程,我们有发布图文+视频教程,想更深入了解,可以去看看。

  用胶卷相机,可以赏试不同风格的胶卷。市场上的各种卷都有自身特性。很多风格是数码相机无法后期出来的。

  从本质来说一个是数字信号一个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的过渡比数字信号更自然。当然数码会更方便。

  胶卷相机还有个乐趣是在拍摄时考虑的更多,节奏会变慢很多,加上冲洗,等待也是一种享受!

  有些人可能拍不了多久就感觉没意思了。就不拍了。这样就成为了一种止损方式。所以最后的总的花费比用数码便宜很多了。撑死画上了三五万就不玩了。

  拍的张数不多的情况下中画幅胶片开销是比数码全幅小的(一年拍三千张以上的胶片粉碎机不在此行列),镜头方面中画幅胶片镜头开销也不是特别大

  胶片中画幅现在也只有二手了,玩几年原价出很正常,数码全幅保值方面肯定不如,除非也买二手

  胶片机直出就很有感觉,尤其是高光区的过渡,色彩方面也是胶片机直出来得好。数码机虽然可以模拟胶片到双盲都看不出来的地步,但是费时费力,很不现实。

  胶片机的机身质感我个人认为是比全幅要好的(不过带来的问题就是体积和重量)

  使用全画幅数码的固定成本很高,本身数码相机在不断进步,数码相机贬值的比胶片快。2、设计

  大部分数码全幅都是给当今设计的通用工具(不点名排除一些高贵的数码全幅相机),而中画幅胶片相机有通用工具也有专用工具。比如各种旁轴各种双反,而专用工具是有很多专用工具的设计思路和优化的,用起来有很强的“这相机就是干这些事情的”,这样在你想干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到它们,而不是通用工具。那遗忘性是什么呢?“一个最好的器材应该被遗忘在手里,仿佛和自己的眼睛融为一体般”。遗忘性因人而异,不了解摄影的人用手机的遗忘性很强了,但对玩过很长时间摄影的人来说所有器材都有很强的局限性,因为每个器材都有自己的局限。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相机总是下一个相机。大多数数码相机因为太什么都能干了,当你的器材很多的时候,你想干一件事情最后想到的才是那个什么都能干的。比如说你要拍人像,第一反应可能是“我要不要弄个aero-ektar+speed graphic”,第二反应可能是“我要不要弄个宾得67+105mm/F2.4”,最后反应可能才是“算了带个全幅数码和85定出门吧”;比如说你要拍风光可能第一反应是“8x10相机和617相机我背的动么”,第二反应是“能不能搞个数码中画幅”,最后反应才是“哎,只好买个二手D850凑合了”;比如说你要拍人文,第一反应有很多种啦,但总不能是单反或者无反吧(买个徕卡吧,买了就断了念想)。然后特别懒的人用手机和一英寸的相机就够了。(最后发现其实我还是在一直用数码全幅拍,但我就是不爱它。就像膝下多子的情况,胶片相机是你的第一个孩子或者最小的孩子,而全幅数码可能是最默默照顾你的那个孩子。)

  你喜欢尼康,于是你把D80存起来买了个D610,过了一段时间你把D610卖了搞了个D850。但你朋友是用佳能/索尼/富士的。12、焦虑

  1,摄影乐趣大大增加,并不是买个相机镜头咔咔按快门,你要去选择胶卷,冲扫店,并且要对相机的使用做一些学习和适应,增加了“摄影”这个爱好的维度,把拍照可以当做一门技术去研究学习,获得其中的乐趣。其实只要是胶片相机,都有这个属性,但是由于中画幅相机自动化功能少,可玩性相对更高一些。

  2,更有谈资。胶片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小众,中画幅更是小众中的小众,使用中画幅胶片去拍摄,更容易和身边的人引起话题,获得更多关注度和讨论度,结合第一点,也有更多谈资。

  3,获得冲扫店老板独家“胶片滤镜”。胶片相机成像结果,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需要有胶片色彩加持的,所谓胶片色彩,其实是冲扫设备的预设和冲扫店老板的喜好双向决定的,当然这一点也是辅助以上两点,增加乐趣和谈资的。

  1,摄影师满足个人爱好,毕竟是从业者,基本都是喜爱,满足个人对于摄影这门技艺的喜爱。就好像有人喜欢自己改装车有人喜欢玩摩托车一样,传统相机基本上是机械产品,满足大部分人的机械爱好。

  2,也是谈资。但是增加的维度,是在对外宣传方面,标榜胶片摄影,更容易获得普遍的关注,光环的加持,甚至是客户的信任。

  3,增加容错借口。这条是辅助第二条的,就是在出现拍摄问题的时候,以“胶片质感”可以作为借口,更容易让人信服,这种情况出现在人像类拍摄比较多。

  综上,胶片摄影还是以个人趣味爱好,和宣传目的存在,纯粹以技术层面来说,数码已经可以做到绝大多数情况比胶片更好,具体技术指标就不列举了,没意义,大部分人根本不想知道那么深的层面。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胶片“画质好”和“色彩好“的结论,没意义,自己骗自己。如果纯粹是个人爱好, 那到底是喜欢傻瓜机随手拍,还是喜欢机械相机的操作感,那都是个人爱好

TOP